曾几何时,国产手机在印度市场可谓“横着走”。
凭借早入局的优势,小米、OPPO、vivo、传音等品牌合力拿下超70%的市场份额,连三星都甘拜下风,苹果更因高价难以打开局面——毕竟印度消费者更倾向性价比,iPhone动辄五六千甚至上万的价格,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。

可这两年,情况变了。印度政府突然对国产手机“动手”:先是查税、冻结资金、开罚单,甚至试图“抢技术、夺资产”。说白了,就是不让国产手机把在印度赚的钱顺利带回国内。
与此同时,印度开始拉拢苹果,主动邀请其建厂。苹果本就在找新增长点,双方一拍即合——苹果在印度建厂后,产能逐年攀升,如今已占全球15%-20%,连美国市场的iPhone都由印度工厂供应。

这一合作效果立竿见影。最近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数据显示,苹果以28%的销售额占比成为印度手机市场第一名,直接把国产手机“踩在脚下”。
虽然从销量看,苹果只排第五,份额约10%,但架不住单价高——一台iPhone能抵两三台国产手机,销售额自然远超其他品牌。比如vivo销量第一,但销售额却输给了苹果;三星排第二,销售额同样被苹果甩开。

这局面让国产手机陷入尴尬。本来在印度深耕多年,市场份额稳居高位,结果苹果稍一发力,销售额直接登顶。
更棘手的是,印度政府的“收割”手段还在持续——继续投钱扩市场,可能被“卡脖子”;不投钱,又可能被苹果反超,甚至丢了基本盘。

现在国产手机厂商得好好算笔账:印度市场潜力大、人口多,放弃可惜;但继续深耕,又得面对印度政府的“盘剥”和苹果的强势竞争。更关键的是,苹果在印度建厂后,不仅产能提升,还赢得了印度消费者的好感——以前觉得苹果贵,现在本土生产了,价格有所松动,加上“支持本土制造”的情怀,越来越多人开始买iPhone。
对国产手机来说,这无疑是场硬仗。既要守住性价比优势,又得应对政策风险和强敌环伺。怎么平衡利润与风险?如何应对苹果的“高端挤压”?这些都不是简单选择题。毕竟,印度市场的蛋糕虽大,但想安心吃下,得先过政策关、竞争关,还得算清成本账、风险账。
眼下,国产手机在印度的处境,更像是“骑虎难下”——不拼,可能被苹果追上;拼了,又可能被印度“割韭菜”。这盘棋,下得不容易。
